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咨询电话

当前位置 : 主页 > 风险评估动态

风险评估报告{dede:field.title/}

广州引进“稳评” 力推决策文明

[提要]海珠湿地案例体现稳评作用。记者莫伟浓 摄 荔枝湾工程实施前作了大量隐患化解工作。 记者骆昌威 摄 荔枝湾涌上的节日花灯(资料图片)。 记者骆昌威 摄 稳评3年评估项目近千 优化189项叫停26项 让关系一个区域、一座城市未来的重大决策,更加科学民主,更加
广州引进“稳评” 力推决策文明(图1)
海珠湿地案例体现“稳评”作用。记者莫伟浓 摄
广州引进“稳评” 力推决策文明(图2)

荔枝湾工程实施前作了大量隐患化解工作。 记者骆昌威 摄
广州引进“稳评” 力推决策文明(图3)

荔枝湾涌上的节日花灯(资料图片)。 记者骆昌威 摄

 “稳评”3年评估项目近千 优化189项叫停26项

  让关系一个区域、一座城市未来的重大决策,更加科学民主,更加严格审慎,更加符合民众期待,更加经得住历史的考验,这就需要不断推进决策文明。

  近年来,广州探索了不少新办法、好路子。“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简称“稳评”)已成为广州各级政府决策过程的重要环节,更成为预防矛盾的主抓手。

  记者获取的数据显示,广州“稳评”3年,优化189项目,叫停26项目。

  文/记者陈翔

  26项因存在高风险不予实施

  细研这个评估系统,其逻辑也不复杂:项目要上马,决策要推行,先科学评估“稳定风险”。风险大、影响到一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那就要改,或者砍掉。

  广州市委政法委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广州市各单位共对929项重大决策、重大事项进行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其中189项因存在一定风险调整方案后实施,26项因存在高风险确定不予实施,有效防止因决策失误带来不稳定问题。

  记者调阅相关材料获悉,2009年4月,广州即提出在全市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引入政府部门的决策机制。

  在此前后,中国部分省份、特大型城市开始尝试这个新鲜事物。

  详析“稳评”:风险分低、中、高三级

  所谓“稳评”,即是政府委托评估机构、或者运用自身专业力量,完成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记者获悉,相关报告会列出风险点,会提出相应的防范和化解措施。在专业的报告中,评估结果一般包括低、中、高三级风险。不同级别的风险,可以匹配不同化解措施,这样就有可能实现风险控制。

  在程序中,即使是存在低风险的,可以作出实施的决策,也要求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妥善处理相关群众的合理诉求。

  “稳评”实例

  海珠:建海珠湿地预先做风险评估

  海珠区征地建设海珠湿地时,就预先做了风险评估。后来提前谋划、提前调研、提前排查、提前培训,并制定征地“十问十答”—“十问十答”是针对该项目的风险点而作出的应对。而风险点的表现形式就是群众可能因知情不足而导致的误解和疑问。比如项目会不会破坏生态建设?土地补偿费、青苗补偿费、鱼塘鱼苗补偿费等会不会太低?村民会不会变成“失地农民”?土地征用后会不会用来盖楼?等等。

  针对这些风险点及分支, “十问十答”作出了详尽解释和承诺。

  仅用一个多月时间,海珠区就顺利完成了万亩果园涉及面积11044亩、8个村、11382户、34146人,“是海珠区历史上面积最大、涉及人数最多的一次征地”。

  海珠区委书记姚奕生告诉本报记者,区内大项目都会加强事先风险评估。“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工程,注重以人为本,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掌握工作主动,减少各种重大矛盾纠纷。”

  记者发现,在各地“稳评”经验中,问题尽量回答得细致、实在一点,有利于降低风险,而讲套话、官话,就有可能提升风险。

  还是海珠湿地的案例,当时区委向村民公开保证不会变成“失地农民”。那究竟出路在哪里呢?

  区委介绍,征地后联社将获得征地面积10%的经济发展留用地,可以按规划指引兴建高级写字楼、高档商务中心、星级酒店等湿地的商业配套。此外,政府还将落实被征地人员的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的政策,解决后顾之忧。

  荔湾:筑好降低风险的“防火墙”

  “你做一个承诺,要说清楚背后的逻辑。老百姓能接受真实、透明的回应。”长期关注广州稳评工作的基层公务员张先生对记者说。

  荔湾区委书记唐航浩也表示,荔湾会进一步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他说,对涉及民生问题的重大项目,坚持做好事前的信访维稳风险评估和事中的矛盾排查化解,筑好降低风险的“防火墙”。坚持关口前移、科学防控,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前置程序”、“刚性门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他同样举例说明“稳评”的效力:荔湾近几年先后完成了荔枝湾二期工程建设、白鹅潭经济圈收地项目等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前的不稳定隐患化解工作,实现了大规模拆迁无群体性越级上访和无恶性案件发生的目标。

  专家点评:

  “稳评”就是“前评估”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哈佛大学博士后周超教授详细解析了“稳评”在利益斡旋中的作用。

  周超说,“稳评”就是一种公共决策的“前评估”,即先于决策进行评估、试验。他说,以往很多决策属于“内部精英决策”,或者叫“官员决策”,内部议定后,一实施对社会造成了损害,也大大提高了成本。而“稳评”更注重结果的合理性。

  周超说,“稳评”决策也继续加大公众参与的力度。对于一项决策、一个项目,公众往往会关心“对我影响有多大”。国外成熟的“前评估”模式往往会做很多测试和测验,以检验项目可能取得的效益和可能形成的“公平度”是否能平衡。

  “稳评”做得不好,或者不到位的话,往往会形成“压力事件”。周超说,就是突然发现,这个政策和民意有比较大的冲突,然后民意就把决策、项目直接挤压到政府桌面上,这时候就比较被动了。

  “广州的稳评是一种决策的文明和进步。”他评价道。

  记者观察:

  “稳评”具制度优势,促决策文明

  近年来,广州在重大项目、公众舆论与群众利益的博弈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研判、决策路径:“稳评”。

  我们拿到的数据显示,广州“稳评”3年来,优化了189个项目,叫停了26个项目。所持的依据即为“稳定风险”,再细究之,就是民意与群众利益的驱使。

  这里就有“稳评”制度设计中的优势—将项目利益、地方利益合理地和群众利益有机对接,决策层在梳理风险点的同时,也让民意更清晰显现,让群众利益得到最大程度保护。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严格审慎、符合民心的决策文明建设。

  “稳评”将决策从以前的精英拍板,向大众参与更进一步。也正如学者所提出的,社会稳定既关乎科学常识,关乎公众心理,背后还有利益考量。大城市推进大项目时,如何科学、合理地实现利益调整,依然在探索的道路上。